航天科技集团新闻发言人就长征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次数再创新高答记者问

2022-08-20

8月2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35号04组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创造了连续103次成功发射的新纪录,充分展示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应对高强密度发射的严峻挑战,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实现了新的提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接受采访,就长征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次数再创新高等问题答记者问。

问: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创造第一个连续发射成功过百次纪录(102次)历时15年,而打破历史纪录连续成功发射103次仅用2年多,请介绍下“破纪录”背后的成功经验。

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航天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打破历史纪录连续成功的最大、最可靠的支撑。

在103次发射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砥砺奋进,勇攀高峰,成功托举“神舟”飞天、“北斗”指路、“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问天”遨游星辰,广大航天工作者以浩瀚宇宙为纸、以科技创新为笔、以中国精神为魂,源源不断地书写下壮丽的太空诗篇,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连续成真,探索步伐不断迈向浩瀚深空。

航天科技集团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眼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新目标、新要求,持续打造“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模式,随着航天重大工程的持续推进,不断丰富健全完善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机制。

始终坚持把成功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航天科技集团贯彻“惟有成功才能专注发展”理念,聚焦风险,开展重大任务保证成功工作,固化高质量保证成功经验;聚焦履约,通过按需均衡实施运载火箭批产,加快短线瓶颈能力补充,强化共用产品资源统筹,提升产品履约能力和效率;聚焦精益,面向一线、面向产品、面向全过程推进精益质量体系建设;聚焦基础,持续强化“零缺陷”质量理念,全面落实三年质量能力提升工程和“十四五”质量技术基础规划,持续推动由“保成功”向“高质量保证成功”转变。

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航天科技集团贯彻“惟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理念,现役运载火箭持续开展技术升级,不断提升火箭可靠性,为新一代火箭发展夯实技术基础。新一代运载火箭正大力发展低温动力、可重复使用等高新技术,致力打造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智能火箭,提升市场竞争力。

始终坚持把变革作为高效率完成任务的重要途径,航天科技集团持续提升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打造精益科研生产管理模式。依托数字化、产品化提升研制效率,推进基于模型的研发模式转型,瞄准痛点建设自动化可复用工具,提升设计源头一次成功率,提升设计、工艺、操作、检验等工作的精细化程度,提升高效率完成任务能力。

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航天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航天科技集团深入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精神,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严格选才、大胆用才、精心育才,把优秀的青年骨干放到型号研制中去历练;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科研任务攻关,组建党员责任团队,贯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党建要求在航天重大工程落地落实。

问:航天科技集团在系统推进质量提升工作,不断提高运载火箭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轨精度方面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质量工作是集团公司科研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高质量保证成功过程中,“高质量”是工作要求,“保证”是工作模式,“成功”是目标。集团公司压准压实责任,推进体系化发展,深入实施三年质量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新时期产品化工作模式,增强质量意识,精益质量管理,筑牢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型号任务的坚实基础。

可靠性方面,航天科技集团系统推进航天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型号队伍从单机、系统、总体多个层次,从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多个维度开展可靠性薄弱环节治理。通过对老产品“再分析、再设计、再验证”,利用数字化与先进仿真手段,针对薄弱环节从根源上改进,通过系统优化和技术升级,消除单点故障隐患,提高单机固有可靠性和系统整体可靠性,确保运载火箭质量不断提升。

安全性方面,型号队伍从制造工艺、发射操作、残骸落区、离轨钝化等着手,消除制造工艺环节的危害因素和安全隐患,利用无人值守相关技术提高操作发射安全性,通过制导改进等方法有效缩小残骸落区范围,采用离轨帆等技术进一步减少太空碎片,使高密度发射更加安全可靠。

入轨精度方面,型号队伍开展多项专题研究工作,迭代制导方法逐步成熟,北斗导航逐步应用,飞行故障诊断与重构技术使火箭飞行更加智能化,为火箭入轨精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问:与第一个连续发射成功百次纪录相比,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103次成功有哪些不同之处?创造了哪些纪录?

答: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上一次连续发射成功102次历时15年,此番连续103次发射成功,仅用时830余天,平均每8天完成一次发射任务,还创造了一天内连续2次发射成功的新纪录。

这一时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等“国之重器”送入太空;长征八号遥二火箭“一箭22星”发射成功,树立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新标杆;“问天”实验舱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单体航天器,重约23.2吨,由长征五号B遥三火箭托举升空;长征五号B、长征六号改、长征八号等新型号成功首飞,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逐渐完善,覆盖低、中、高不同轨道和各种类型航天器,使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当前,中国航天已经进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阶段,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已经执行433次(包括本次)发射任务,先后把700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今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了50次以上的航天发射任务。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证明了我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的快速跃升。

问:近年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夯实高质量保证成功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火箭发射的效率和效益,请介绍下目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与国外主流火箭相比的性价比如何?后续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提升竞争能力方面还需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答:

集团公司对国内外运载火箭的研制及发射价格等情况开展了调研分析和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靠性高、性价比优,仍具有竞争优势。

首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执行高轨、低轨任务,价格均远低于国外“宇宙神5”“德尔塔4H”等一次性运载火箭;即使与美国SpaceX公司可重复使用的猎鹰9火箭相比,执行低轨任务的“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发射价格也与其相当,执行高轨任务的“长征三号乙”、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的发射价格仍低于猎鹰9火箭。当然,通过重复使用技术,猎鹰9火箭成本大大降低,其市场价格还有较大的降价空间。

从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情况看,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实现火箭可重复使用是提升运载火箭进入空间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此,集团公司后续将开展3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研发,早日实现重复使用技术的工程应用;二是加快重型运载火箭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论证,早日实现百吨级运载能力,大幅提升我国进入空间和利用空间的能力;三是针对现役运载火箭,要持续开展性能提升、流程优化、产品统型、成本控制等工作,稳步提升现役运载火箭的效率和效益,为各类航天器提供高质量的发射服务。

问:发展航天,动力先行。在高密集交付、高密度发射的新常态下,如何通过技术改进、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确保百余次连续成功中上千台发动机的产品可靠性?

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看怎样认识和把握,认识到位、把握得好、工作得力,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这对加速航天强国建设,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的宇航发射和研制工作进入“超级模式”,持续高位运行,发射载荷数量和质量持续刷新纪录。

航天科技集团第八次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全面发展新局面。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为确保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和型号研制任务的圆满完成,航天科技集团多管齐下,不断提升动力产品的可靠性。

一是持续推进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建立健全发动机领域指挥与技术责任系统,细化明确各级人员管理职责,按照领域、项目和产品顺序,在管理实施中依次向下兼容开展组织管理工作,针对型号产品自身特点和不同研制阶段实施差异化管控。

二是全面实施产品保证体系建设。按照“体系化建设、机制化推进、领域化实施、精细化落地、专业化支撑”的思路,组建专业院、所两级产品保证管理部门和专业技术支撑机构,强化风险识别与控制,完成产品保障体系初步建设并持续深入迭代改进,增强高质量保证成功的能力。

三是全面开展产品薄弱环节治理与可靠性提升。聚焦发动机薄弱环节、关键产品、关键过程,推进薄弱环节治理、可靠性提升以及合格率管控等专项工作,强化质量问题技术归零、管理归零“双归零”和面向产品、面向流程和面向组织“三个面向”分析,有力保证产品质量。

四是加快技术创新,持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确动力发展思路、创新任务和具体举措,实施“卓越产品行动”,支撑科研模式转型升级。

五是注重统筹谋划,大幅提升制造试验能力。主动谋划、主动投入、主动作为,全面启动以单元制造、脉动生产线为代表的产品智能制造体系建设;全面统筹制造试验资源,优化能力布局,针对在役、新研发动机特点,确定数字化建设思路、快速实现研制迭代。

问:2020年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数字化、产品化方面有哪些布局和举措,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当前,数字技术与工业深入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航天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必然途径,是加快发展克敌制胜的现代化装备体系、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的内在需要。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加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航天研发制造模式深度变革。

从顶层推进产品化工作,航天科技集团不断推动产品化队伍建设,构建运载火箭平台架构,从顶层推进火箭状态统一;以运载火箭实际飞行可靠性提升1~2个百分点为目标,推进可靠性增长与产品化专项技术工作,大幅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发射成功率。

在数字化工作方面,航天科技集团在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中应用了基于MBSE的产品设计模式,大大提升研制进度、提高工作质量;打造全三维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实现全三维模型设计,工艺自动转换和三维模型直接下厂生产,提升设计生产的协同效率;建立远程测发新模式,实现了后方远程技术支持、自动化测试与判读、数据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应用型号试验数字化管理系统(LDM),提升发射场工作质量确认有效性,系统应用场景覆盖运载型号的总装、总测和发射场。

在产品化工作方面,航天科技集团积极推进现役火箭去型号化、去任务化工作,通过设计优化和工艺统型,产品通用化率达到了97.4%,单发研制周期压缩近一半,具备发射前5个月明确(或调整)卫星发射典型构型任务的能力,运载火箭研制效率进一步提升。

立足智能化、通用化运载火箭发展的趋势,航天科技集团系统建设数字化研发体系,大力推进产品化专项,从全三维设计制造、测发模式、发射场数字化管理等方面推进,努力打造数字火箭、智能火箭,为运载火箭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问:航天科技集团是如何始终保持对航天型号产品质量的敬畏之心、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风险意识、始终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的?

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贯彻实施“质量强企”行动计划既是落实国家、上级关于质量提升各项要求的具体措施,也是支撑“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同时为航天科技集团未来质量工作确立了目标、方向和抓手。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8·26”重要批示,航天科技集团以第七次工作会议战略部署为引领,确定了由“精细”到“精益”再到“卓越”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发布“质量强企”行动计划,实施“三个面向”质量分析和重大工程任务首飞独立评估,创新一体化质量监督模式,建立运行航天产品质量问题信息管理系统,航天精细化质量管理不断成熟,精益化质量管理持续完善。

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航天科技集团推进航天质量管理,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化为行为规范和管理实践,营造高质量发展氛围。完善质量激励措施,鼓励在产品实现过程中主动靠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鼓励个人和单位在产品质量、产保流程和组织质量能力等方面的主动提升与改进。严肃质量纪律,始终坚持对低层次质量问题实施“零容忍”,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强化全员风险意识。航天科技集团组织开展风险意识教育,让全体员工深刻理解航天型号“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可靠不代表合格”的风险理念,建立以风险识别与控制为核心的产品保证体系,优化研制流程,将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图样、技术要求和作业指导书中,用流程驱动产保实施,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强化工作作风。按照集团公司提出的“高质量保证成功是底线,高效率完成任务是标线,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是高线”的要求,全体员工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质量意识,主动落实“严慎细实、精益求精”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严格工作标准,全力做到“工作一流、过程一流、结果一流”。  

问: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二丁运载火箭自1992年8月9日成功首飞以来,取得了62次发射连续成功的成果,这发火箭在技术和管理上有哪些创新?

答:

自1992年8月9日成功首飞以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已走过30年征程,作为一款稳扎稳打、安全可靠的“金牌火箭”,目前发射场工作仅需10个工作日。长二丁火箭团队始终贯彻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开展流程优化工作,建立配强专职测发队伍等有效举措,有力保证了高密度发射的顺利实施。

技术方面也有许多新的改进,长二丁火箭控制系统采用十表光纤惯组冗余状态,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实现了电气设备小型化和运载能力的提升;配置了2兆码速率中继用户终端,利用天基测控减少测量船保障压力,降低工程任务发射成本;通过箭体结构和电气系统防雨、防雷等技术突破,提升了火箭对极端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国际上首次将离轨帆应用于运载火箭舱段,减缓空间碎片增长,体现我国作为航天大国的责任担当。

面对未来年均10余发的高密度发射形势,长二丁火箭将通用化的理念贯穿研制全周期,坚持批量化设计、生产和测试思路,通过去型号化和去任务化工作,一二子级箭体结构、电气系统等产品状态统一,采用滚动组批生产,在保证产品状态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同时,不断提高火箭产能和发射能力。

问:在践行航天强国使命的同时,航天科技集团秉持“用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在引领科技进步、助力经济发展、服务国计民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举例说明。

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统筹谋划,再接再厉,推动中国航天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创新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航天科技集团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促进空间技术造福国家、造福人类。航天技术不断发挥牵引带动作用,航天科技的身影日益活跃在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智慧产业等各个领域,是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航天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努力推动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担国民经济建设任务,促进相关技术的转化应用。打造“航天+信息化+”产业新业态,着眼信息技术、卫星应用、智慧管网等领域持续发力,培育了天地一体的航天产业链,辐射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引擎。与海南、福建、山东、河南、湖南、重庆、陕西等地开展卫星应用、航天技术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等各领域项目合作,实现产业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

依托航天核心竞争力,航天科技集团面向商业航天打造捷龙系列火箭、卫星柔性制造中心,助力我国太空经济商业化转型。全力保障北京冬奥,航天科技集团共承担了地面舞台、威亚、主火炬等11个大项目,航天科技有力支撑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瞄准高端医疗设备需求,依托火箭伺服领域核心技术,国产ECMO人工心肺产品已完成第一阶段实验。紧跟双碳发展目标,具有航天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炉”、氢液化系统、液氢工厂已经落地,将助推和引领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航天科技服务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500颗,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世界用户提供高精度服务,为超过700万道路运营车辆、4万艘海洋渔船提供保障服务,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分家族”接连升空,全面形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赋能各行各业提质升级。通信卫星有力保障北京冬奥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活动,累计为国内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风云气象卫星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全球用户“朋友圈”已增至121个国家和地区,为建设国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航天科技、航天智慧、航天力量。

问: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有哪些规划,进展如何,航天科技集团在进入空间领域能力上取得的跨越发展对于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航天篇章”,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建设什么样的航天强国、怎样建设航天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是指引航天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航天科技集团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两个大局”来谋划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破解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科学推进实现航天强国路线图,力争到2025年推动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到2030年推动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到2045年推动我国在航天领域率先实现强国目标。

面向科技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航天科技集团坚持不懈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动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大推力固体运载火箭研制、下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深化研究和技术攻关、中国空间站建设和运营、下一阶段月球和行星探测等,不断强化进入空间、利用空间、探索空间能力,全面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话语权。

目前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将在2030年左右具备将中国人送上月球的能力;已经规划的重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后将把我国运载地月转移轨道发射能力进一步提升至50吨,支撑月球开发活动;目前规划的一系列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研制工作,将大幅提升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助力未来航天运输领域大发展。

后续,我们将按照“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研制思路,推动运载火箭型谱发展,实现火箭由作品向产品、研制向批产的模式转变,构建“能力完备、梯度合理”的运载火箭体系,持续提升装备技术先进性水平,打造低成本、高可靠、数字化智慧火箭,创新模式布局商业运载市场运营,进一步拓展发射服务能力和研制能力,全面支撑航天强国建设。

浩瀚宇宙奥妙无穷,航天探索永无止境。新时代,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中,航天科技集团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谱写无愧于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有效支撑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胡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