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

2023-04-07

4月4日,生态环境部在京举行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标志着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

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对于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有效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柱浓度和分布,服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生态环保重点工作,对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是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部称,将进一步推动用好现有卫星和数据资源,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推动生态环境卫星高质量发展,使卫星遥感在促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交付仪式上,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单位共同签署了卫星《在轨投入使用证书》《长期运行管理协议》,播放了卫星工程研制及应用情况录像片,宣读了卫星工程在轨测试专家评审意见。

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及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国防科工局、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部门负责同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所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仪式。

据悉,高光谱观测卫星由生态环境部作为牵头单位组织研制建设,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于2021年9月7日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入轨后,在大气、水、自然生态、土壤、固体废物、海洋等生态环境领域开展了29类应用能力测试,于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林草、气象等行业推广开展了38项应用项目测试,圆满完成了全部在轨测试任务。

高光谱观测卫星共配置了7台有效载荷,包括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全谱段光谱成像仪等2台陆表成像仪,以及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吸收性气溶胶探测仪、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高精度偏振扫描仪等5台大气成分探测仪。

在陆表环境监测方面,该卫星首次在轨实现了优于2.5纳米光谱分辨率的宽谱宽幅高光谱可编程成像,可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为我国“生态红线”监管,“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有力保障。

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该卫星采用国际唯一的空间外差干涉温室气体探测手段,实现了2ppm的二氧化碳探测和20ppb的甲烷探测精度,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PM2.5监测方面,该卫星通过“偏振交火”手段,实现了宽幅地表偏振辐射探测及偏振定标传递,可同时获取15个角度、0.5%偏振探测精度的气溶胶和云信息,实现了PM2.5等细颗粒物的高精度探测。

在大气污染监测方面,该卫星具备我国最高空间分辨率的污染气体观测能力,可实现每天一次全球污染气体成分监测,结合双偏振探测手段,可实现“O3与PM2.5协同探测”。

卫星在轨获取的高精度、高光谱遥感数据,不仅可服务于我国环境综合监测和监管,还可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防灾减灾、农作物估产、林业资源清查、气候变化研究,是一颗不折不扣的“多面手”卫星。(科文)